诚实待人,诚信做事,辽河大剧院通过观看三部红色影片收益颇深。
《外来书记》--------电影《外来书记》是由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组织部共同策划,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 )摄制,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品,以我省20200余名第一书记的真实事迹为原型, 成功塑造了一位坚守初心、忠于职守、无私忘我地工作在 “精准扶贫”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形象。目前已经制作完成,计划于近期在全国公映。
《千顷澄碧的时代》--------因为故事发生在兰考,《千顷澄碧的时代》也特别邀请到河南籍演员参与创作。李东学在片中饰演了一位一心在学术中寻找中国农村出路的热血青年。学生时代,他就对兰考和焦裕禄精神有所了解,这一次能够收到邀请出演一名基层干部,李东学直言“机会宝贵”。一拿到剧本,他就同导演、编剧仔细探讨了片中的戏剧冲突,深入了解题材的时代意义,塑造自己的信念感:“整个过程都比较忐忑,希望尽可能少留遗憾,向基层工作者们做一次真诚的汇报。“影片中三个主角的经历,全部源自众多中国扶贫干部的真实事迹。”据影片总监制唐科介绍,影片策划筹备期间,前后共有六位编剧深入兰考等多地扶贫一线采风,用坚实而感人的一手资料为影片积聚大量动情素材。
《半条棉被》-------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女战士董秀云有孕在身无法随军出征,留守红军野战医院照看伤员。丈夫老韩行前留下了两人新婚的棉被留作纪念。野战医院遭敌机轰炸,伤亡惨重,董秀云决定带着伤员,追寻西行的大部队。寒风冷雨的秋夜,董秀云一行来到了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瑶族村民徐解秀。徐解秀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把董秀云等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休养。她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女战士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董秀云则用稀缺药品帮孩子治病,修葺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短暂的相处让她们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村民们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分别时,董秀云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决定把自己的新婚棉被留下来。一番推让后,执着的董秀云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了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董秀云一行踏上了新的征程。
三部影片引人深思,对辽河大剧院来说,基层窗口单位更应做到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