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很多班主任都建立了QQ群或者微信群以便及时通报信息,然而谁能料到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家校联系群也能被骗子盯上……
10月20日晚,太仓某高级中学高一某班的学生家长们发现,班级QQ群中出现了一条信息,发信息的人正是班主任——陆老师。“陆老师”表示,学校要收取300元的“全科资料费用”,并发出了一个转账付款的微信二维码。
家长们收到信息后深信不疑,按照“陆老师”的要求陆续进行了微信转账。
没过多久,真正的班主任陆老师出现了。陆老师表示,学校压根没有通知过收取资料费,在群里发收款信息的“陆老师”是假冒的。这时,假冒的陆老师突然退群了,家长们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原来,一开始骗子冒充学生家长申请加入班级QQ群,潜伏了一段时间,当天晚上将QQ更换为陆老师一样的头像和昵称,并发布要求收取“资料费”的通知,随后又拉了个假冒的学生“张XX”的家长做“托”,在群内与他演双簧呼应。
期间,共计有13名家长进行了微信转账,损失总金额3900元。
11月7日,太仓警方在东莞市清溪镇某酒店内抓获犯罪嫌疑人李某欣(男,21岁,湖南宜章人)、李某华(男,20岁,湖南宜章人)、李某昆(男,22岁,湖南宜章人)、文某情(男,18岁,湖南临武人)、文某允(男,17岁,湖南临武人)、周某夫(男,湖南涟源人)等6人,现场查获作案手机10余部。
经审讯,上述犯罪嫌疑人对冒充老师身份诈骗学生家长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案件取证及线索深挖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近期,在苏州范围内发生了多起冒充老师在家长QQ群中收费的网络诈骗案件。诈骗分子使用QQ群的搜索功能,搜索关键词“班级群”等,然后以“老师”、“家长”的身份申请入群。入群后,诈骗分子会观察老师发消息的时间和说话方式,然后选择老师上课、休息等没有时间看手机的时段,冒用老师身份在群里发布收款缴费信息。
相关案件
一、9月22日,姑苏区的周某报警称,有人冒充老师在班级QQ群里发布了一条收取资料费300元的消息,并附了一个微信收款二维码,周某以及其余9位家长通过扫码各支付了300元,共计损失3000元。
二、10月1日,昆山的谢某报警称,其和班级QQ群中的其他三名家长,在群中被一自称历史老师的人以收取学习资料费为由,通过微信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各支付157元,共计损失628元。
三、10月18日,吴江区的曹某报警称,有人冒充学校老师的名义在班级QQ群中发布信息称要收取资料费,并附上了微信收款码,共有8名家长进行了转账付款,合计被骗1504元。
骗局分析
骗局发生后,很多人都在怀疑,是不是班主任的QQ被盗了?也有人看完整个过程后嗤之以鼻,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偶发的事件。其实都不是,从各地警方反馈的情况看,这类诈骗是诈骗团伙利用当前QQ群的特性,来开展的规模化诈骗行为,虽然没有过多科技含量,但设计较为巧妙。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广撒网,搜索QQ群。
和微信群必须要扫码或者有人邀请才能加入不同,QQ群通过搜索功能就可以发现。骗子通过群名搜到班级群后,如果该群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或者班主任验证不严格,骗子就会顺利加入该群。为了能顺利行骗,骗子有时会操纵两个QQ号同时进入该群。
第二步:换头像,伺机行动。
骗子进群后,一般会先潜水,观察谁是班主任,以及班主任的活动规律,下载好班主任的头像照片备用。在班主任上课或工作的时机,他们会迅速将自己的头像换成班主任的头像,并将自己的备注名修改为和班主任一模一样,这样没有加班主任为好友的家长,看到的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班主任。
第三步:演双簧,骗完就走。
在班主任上课的时机,骗子会冒充班主任在群里发送收取学费、资料费的信息,并附上收款方式。如果有家长质疑,假“班主任”就会直接回应,或者控制另外一个加入群的骗子号和自己演双簧,对质疑的人进行“敲打”。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敢得罪班主任,所以马上就交了钱。等真的班主任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骗子直接退群走人,而他们骗取的钱也已经迅速洗白了。
警方提醒
冒充班主任骗家长案件近期高发多发,背后涉及复杂的黑产链条和洗钱产业链,请各位千万不要把此类骗术当做是“小儿科”,各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务必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请各班主任迅速对本班级的QQ群、微信群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请各班主任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
第二,如遇班主任在群内收费情况,请学生家长先核查群内是否有两个班主任头像(微信、QQ头像和昵称是可以随时更改的),如果有,基本可以确定是骗子。学生家长还可以通过向学校或班主任直接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等孩子放学回来后再确认缴费事宜,避免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