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搜索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信用 >行业信用
市民政局强化保障精准服务 构筑坚实救助体系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6-09 10:28:07
专栏:行业信用

市民政局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群众关切,持续编密织牢扶贫帮困安全网,强效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按照做实、做精、做强三年目标,确保救助保障政策惠及每一个城乡困难群众。 

一、夯实民生保障责任,提高保障幅度

市民政局以困难群体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为着眼点,近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左右,连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水平,提标幅度高于全省标准。2020年,全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6.5%,由620/人月提高到660/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2.8%,由390/人月提高到440/人月,高于省定5%7.5%的提标标准;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平均提高14.4%,提标后的集中、分散供养标准统一达到700/人月。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990/人月。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待遇补助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每人每月提高7%。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5.56%,达到1900/人月;分散供养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10.71%,达到1550/人月。同时,全面做好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将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按规定纳入相应保障范围。进一步规范子女赡养费计算标准、细化灵活就业人员收入评估标准、加强分类施保救助、落实单人单户保障等政策,有效兜住贫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二、强化民生需求信号,推动政策落实 

市民政局以加强低保救助与扶贫开发衔接为切入点,持续开展三个一批符合低保条件的保障一批、因病致贫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一批、因学因残致贫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扩充一批。截至4月末,全市城市低保1652022177人,农村低保23954 33184人。围绕全市实现未脱贫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目标任务,精准核对贫困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对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农村低保;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对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低保对象,继续按原有救助标准给予一定时期的低保救助。同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防范脱贫群众返贫,稳定解决吃穿两不愁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三、把握民生期盼要务,强化精准救助 

充分运用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理念,全省首家实现省、市核对信息系统的在线对接。依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核查核对对象在全省范围内的车辆、户籍、工商、婚姻、低保登记情况。精准核算和比对核对对象指定时期内的收入、财产和支出情况,对社会救助、特困供养、困难职工等进行核对,强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建设,形成核对系统完善、核对人员专业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已与财政、公安、人社、市场监管、公积金、不动产、残联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并与7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婚育登记、社会组织登记、死亡医学证明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针对受保人员经济状况不断变化的动态监控难点,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共享机制,合力破解异地核查难题,为救助对象评定、审核、动态管理提供法律性依据。 

四、筑牢民生向往目标,实现应保尽保 

市民政局以关爱弱势群体和实现社会公正为落脚点,不断夯实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强化关键环节管控,在入户调查、民主评议、长期公示等关键环节上,实现管控无死角、全覆盖。努力构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省率先引进农村低保抽查第三方评估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第三方社工机构参与农村低保抽查工作。通过与乡镇(街道)、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接触、沟通交流,对被保家庭成员和被保人常规询问、信息采集、证件查验、邻里答卷、实地考察,结合后期数据整理、数据分析、集中研讨,由专业社工对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确保惠民举措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加强对救助工作人员近亲享受低保或特困供养情况的监督管理、备案力度,从根源上铲除关系保、人情保的滋生土壤,2019年以来农村低保共清退11777户、17297人,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在省绩效考核中已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五、立足民生服务支点,实现应护尽护  

市民政局在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用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提档升级,除基本生活费用外,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依据自理能力精准分档设定,惠及全市6524名特困人员。研发特困人员管理系统,对特困人员实行信息化管理,强化救助管理的精准性,提升动态监管能力,确保供养制度落实落细。为进一步做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市民政局组织与失能的分散特困人员签订三方委托照料服务协议,委托亲友、社会组织等为其提供日常看护、住院陪护等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到2022年底前,还将建设1所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优先保障丧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