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搜索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信用动态 >全市动态
——“十三五”以来我市教育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5-30 10:17:47
专栏:全市动态

   “十三五”以来,营口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70.57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9.8%;全市共发放助学金3474.5万元,累计资助学生(幼儿)38253人次;营口理工学院被列为辽宁省整体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高校之一;截至2018年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共有344所,全市近3.6万幼儿受惠,“入园难”问题得到基本缓解。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最高宗旨!”奋斗在教育一线上的工作者们掷地有声。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院校864所,在校学生总数27.5万人,教职工2.26万人。

  强化顶层设计 绘好教育均衡发展“布局图”

  促进教育公平,根本是质量的均衡,重点是精细高效的管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我市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十三五”以来,我市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结构和比例,兼顾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验收,采取实施学区化、试点集团化办学、均衡配置师资、加强干部教师交流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坚持“单校划片”“入户联审”“阳光分班”等政策,确保了入学机会公开、公平、公正。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高中教育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

  我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资源进一步扩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特色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及学校特色项目覆盖率逐步提高,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校”,努力解决制约和影响高考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上课”及适应“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方式的管理模式。职业教育向现代化、适应型发展。对接我市“四基地一中心”、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由16所缩并至11所。深化产教融合政策,重点推进20个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两所省级发展改革示范校、1个省级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获得两个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创新型发展。营口理工学院被列为辽宁省整体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高校之一,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投资6.8亿元新建校区,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正在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0%,省内就业率连续2年保持80%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激发质量提升“内生力”

  “十三五”以来,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70.57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9.8%。市本级投资1.3亿元,新建及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投入1500万元,实施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投入3.1亿元,改造盖州市、大石桥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所。市本级投入资金7.4亿元,对中高等职业学校进行新建及维修改造。市政府对家庭贫困新大学生一次性资助项目累计投入179.8万元;全地区共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505人,贷款金额1792.5万元。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招聘特岗教师547人。依托“营口有礼”主题活动,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开展“最美教师”和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完成了224所义务教育学校及公办幼儿园的市县两级督学责任区挂牌工作,出台最严“禁补令”,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强治理,重点推动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地域偏远学校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学校安全网格化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了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协调机制。狠抓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和谐、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

  强化改革措施 打造教育发展“新引擎”

  我市将“文明礼仪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编制“营口有礼 从我做起”校园系列读本,让“营口有礼”走进课堂,让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扎根校园。盖州市东城学校和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的德育工作经验入选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积极推进保育教育改革。我市加大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保教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共有280所幼儿园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全市有8所学校被评为“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校”。 到2018年底,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校校通)98.65%、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占比93%、资源平台(人人通)注册学校226所。“十三五”以来我市“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成绩连年位居全省第三。同时,我市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班集体长跑”“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我市学校体育品牌。校园足球活动蓬勃发展,全市51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市以课堂为主阵地,组织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短剧比赛及展映活动,连续10余年开好“青春支点”心理咨询热线,累计接待咨询一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