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礼君
上小学时,我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家住在我家和学校之间。我总是回家扒拉完午饭,就跑到他家等他一起上学。敲开门,他的父母正在忙活:妈妈把热好的饭菜端上炕桌,爸爸烫一壶烧酒,拿来一个小酒盅。爷爷穿着粗布衣裤坐到炕桌边,妈妈盛满第一碗饭端到面前:“爹,吃饭吧。”
然后,才是妈妈给我的同学和爸爸、自己盛饭,全家人端筷。几乎每天中午都是这样。
小时候,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大人吃饭时,小孩儿不能上桌;别人给好吃的,不能接过来就往嘴里塞,得父母允许后才能吃;到别人家做客,不准踩人家的门槛;不准欺负疯子、残疾人;节约水、电、米……
那些年,我们遵循的这些“老礼儿”不好吗?
到底什么时候,究竟为了什么,我们渐渐远离、丢弃了这些?
是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让我们不再遵循长幼尊卑的传统?还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让我们觉得“老礼儿”与金钱无关而不值一哂?
《论语》中说,在乡下,举行饮酒礼后,孔子等持杖的老者离席,自己才离席(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篇》)。樊迟曾经问老师,怎样才算做到仁。孔子说:“在家里对亲人恭恭敬敬,在外面办事严肃认真,对待他人真心诚意。即使到了蛮夷之地,这些为人处事的原则也不可以背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
古往今来,很多待人接物的传统礼节,蕴含着哲理与智慧,深沉厚重如高山仰止,坦荡从容似景行行止。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太阳赛跑过程中渴死了,他的手杖化为桃林,他的身躯变成夸父山,他的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求索。
朝着诗和远方拼命奔跑的我们,有朝一日跑不动了的时候,又会留给子孙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