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宝全 叶梦报道 眼下,正值春耕的大好时节。我市盐田复垦项目的试验田,去年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左右,最高地块达到528公斤。这片试验田创造了“最短时间内”“最重的盐碱地里”“收获最高产量”的重度滨海盐碱地改良三个之最。
农机轰鸣、泥土翻滚……在盐田复垦项目区,新翻耕的土地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几台旋耕机、施肥机正在进行翻土施肥作业,为不久后的播种作准备。
我市现有耕地171万亩,其中盐田地达到16万亩。从耕地增量上下功夫,将现有废弃盐碱地的“白花花”变成“绿油油”,无疑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市盐田复垦项目区在原营口盐场,复垦前这里土壤含盐量最高达到90‰以上,平均含盐量也在50‰左右,属于重度盐碱地。
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稻田,离不开技术支持。项目前期,盐田复垦项目区建设方——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建110万立方米高标准蓄水灌溉工程,可满足每亩灌溉水量3000立方米以上。项目区采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结构控盐、增施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加速土壤脱盐和改良,最终达到快速脱盐降碱的目的。去年10月,项目区首批300亩耐盐碱水稻试验田实地测产成效显著。今年,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盐稻香、盐稻春两个商标,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四项盐田治理专利技术,计划种植水稻16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