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葳蕤蕤,芳草萋萋,海鸥戏波,鱼翔淙水。入夏后的大辽河岸畔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在大辽河岸畔西段,背靠辽河老街,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出则繁华,入则清幽,一座城市动与静在此交会。
住在这里的,大都是曾经叱咤烽火、奋战疆场的老战士。“把最美的地段留给功臣”是辽河儿女的默契。2008年,这份心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营口市光荣院工程作为当年十件实事工程之一被抓紧推进。一年后,50位孤老复员、孤老伤残军人和烈士家属搬进新家。
花木掩映,岁月静好,“营口市光荣院”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住进这里的每位老人,都延续着自己的光荣岁月。
“父亲送我上战场”
营口历来有着拥军优属的传统。2002年起,位于营口鲅鱼圈区的光荣院老院址陆续入住孤老革命军人、孤老伤残军人及孤老烈士家属。黄福英是其中唯一的一名女兵,也是标准的“军二代”。
1948年,黄福英12岁。母亲因病去世不久,父亲便把黄福英姐弟俩带到了部队。1950年,黄福英的父亲替她报名参加了部队新组建的卫生队。当年10月,经过3个月救护知识培训,黄福英随着部队奔赴朝鲜新义州,属于她的军旅之路就此启程。
黄家父女的选择在当时并不罕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营口的大地上,兄弟参军、兄妹参军、父子参军、夫妻参军的情节反复上演。
在朝鲜战场上,黄福英背着药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虽然年龄小,但她为人机敏,手脚麻利。无论是在炮火中抢救伤员,还是在队部外发现燃烧弹,黄福英说她从来没害怕过。
历史渐远,英雄仍在。年至耄耋,黄福英褶皱的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光荣院里的时光慢慢悠悠,老人时常陷入回忆。新近发生的事情也许记不真切,写在战场上的热血青春却清晰如昨。
每每与老伙伴们聊起当年的种种,黄福英总能得到共鸣:此生不后悔曾穿上一身戎装。
“我是特种兵”
和平年代,光荣与梦想的故事仍在军营里续写。2014年9月,26名营口籍战士加入驻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陆军某特种作战旅。
杨吉晨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特种兵,能加入这支“王牌部队”令他兴奋不已。要知道,特战旅的前身是粟裕、罗炳辉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独立四团、苏中军区如皋警卫团、教导团,部队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与一般的步兵不同,特种兵多了攀登、伞降、机降、潜水、爆破、反恐训练、城市作战、特种射击等十余种训练科目,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杨吉晨第一次攀登,感觉自己不可能上得去,但看到班长的攀登示范,特别羡慕。有了一个追求的目标,杨吉晨不断自我加码,俯卧撑从最初每天几十个达到后来的几百个。听老兵们说,攀登训练脚外侧如果不磨出茧子肯定不到位。经过3个月的苦练,杨吉晨的脚上磨出了老茧,而他也拿到了轻装攀登15秒的好成绩。
特种作战部队的生活紧张而艰苦,训练中难免伤痛。一群少年怀揣壮志而来,在一次次伤痛中成长,兑现着保家卫国的承诺,逐渐有了男人的坚强与血性。
“选择了军营,就选择了光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022年6月,又是一年征兵季。在致青年朋友及家长的一封信中,营口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的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如果你选择了军营,就选择了光荣,选择了崇高,选择了忠诚,选择了砥砺人生的阶梯。”
正如从这片土地出发的一辈辈营口军人,有人于峥嵘岁月奔赴战场,有人在和平年代戍守边疆,有人在灾难面前以命护民……赤诚丹心满载家国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辽河奔腾不息,于波澜处更显壮丽。大辽河滋养的营口人亦是如此,考验当前更显担当。
这个夏天,又一代营口儿女正在军营外期待,准备好了经历一场激情燃烧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