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搜索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项治理 >专项治理
完善制度供给加强涉企收费监管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21 12:05:32
专栏:专项治理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就《涉企收费违法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的制定,意味着我国正针对乱收费问题建立起专门的法律法规,增加涉企收费监管制度供给,这是对现行收费制度体系的有力补充。《办法》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边界、处理方式进行明确,将巩固涉企收费治理成效,提升涉企收费治理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机活力。

  实施降费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直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让企业有余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更多资金投入技术改造,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对于资金链条薄弱的中小微企业而言,降费有利于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增添活力,有效提振其市场信心。可以说,在助企纾困政策中,降费最具含金量,经营主体受益最明显。

  正是因为涉企收费直接关系经营主体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涉企收费治理工作。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会同有关部门下大力气开展专项治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市场监管部门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为经营主体减负27.9亿元。近5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涉企收费规范治理力度,累计退还企业120亿元,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专项治理虽然卓有成效,但乱收费问题依然突出。加强涉企收费治理,需要有效管用的制度保障,常态化持续推进。然而,目前治理乱收费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涉企收费领域广、环节多,相关规定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中,因而也缺乏针对违规收费的权威、统一的法律责任认定和执法程序规范。目前对部分问题的处理,仍然沿用1993年中办、国办《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治理乱收费的规定〉的通知》,满足不了当前形势下治理涉企乱收费的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金融机构等涉企收费的很多领域作出了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不合理收费”等行为缺少认定标准和处罚依据,导致相关要求难落实。法律红线不清晰导致收费主体对违法违规行为认识不到位,部分乱收费行为屡查屡犯。同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对一些涉企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的处理,也往往陷入“定性难、处理难、整改难”的困境。例如,有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违规收费,执法人员在办理过程中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多,问题难以定性,后续处理阻力大,希望出台涉企收费监管的相关法规,解决现实执法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办法》的制定可谓应需而生、正当其时。《办法》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充分梳理和提炼现行有效的政策文件,将其中关于收费的规定和要求上升为规章制度,使其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总结历年涉企违规收费治理的成熟经验、典型案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归纳出利用行政权力、行政影响力、行业影响力、特定行业优势地位等4方面典型性、突出性问题,明确涉企违法行为边界,将进一步增强收费主体的合规意识,使涉企收费监管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办法》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治理涉企乱收费走向治本,让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